通过这种互动,个体不断地**构建和重塑自身的认知、情感与行为模式**,从而适应环境、解决问题并实现自我超越。
信息处理是这个互动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工具和能力,但并非全部。学习的最终目的,是帮助个体成为一个更完整、更具适应性和创造力的人。
---
所谓学习,其实就是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,不断地去接触、体验、并试图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复杂世界的过程。
## 学习是主体、客体与连接三者的动态过程
要理解这个观点,我们需要认识几个核心要素:作为学习者的“个体”,作为知识来源的“世界”,以及连接二者的“互动”。个体并非一张白纸,而是带着既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去探索。世界则提供了无限的信息、挑战和反馈。互动是这个过程的关键,它不是单向的灌输,而是个体主动向世界发问、行动、试错,并接收世界的回应,这个双向的交流必须是持续不断的,因为单次的接触不足以形成深刻的理解。
## 知识的构建源于行动与反馈的循环
这个论点建立在几个基本前提之上。
- 首先,知识不是被动接收的静态信息,而是个体在头脑中主动建构的产物。
- 其次,外部世界是这个建构过程的原材料和检验场,它提供反馈,修正我们内在的认知模型。
因此,学习必然是一个“行动-反馈-调整”的循环,任何一次学习都是暂时的,需要通过与世界持续的互动来不断迭代和深化,从而让我们的内在认知与外部现实更加匹配。
[[Humans interact with reality through modeling + action & feedback]]
[[Theory of Learning -- 拟合以获得控制力]]
## 互动式学习重塑我们与世界的关系
这种观点的核心在于,学习的重点从“拥有知识”转向了“建立关系”。它强调学习是一种生存和适应的方式,我们通过与世界互动,不断调整自我,从而更好地融入世界。
反过来看,如果学习不是与世界的互动,会怎样?如果学习纯粹是内在的冥想和反思,它会因缺少新的信息输入而变得空洞和脱离现实。如果学习纯粹是外部的灌输和被动的接收,它会因为缺少个体的消化和建构,而变得肤浅、难以迁移和应用。这反而证明了“互动”的不可或缺性。
这个思想可以延伸到许多领域。一个组织的成长,本质上是它与市场(世界)持续互动、试错和调整的过程。人工智能的演进,特别是强化学习,也是模型在虚拟或现实环境中通过持续互动、获取奖励或惩罚来优化自身策略。甚至生物演化,也可以看作是物种的基因库(个体)与自然环境(世界)长达亿万年的持续互动和筛选。
对我们个人而言,最直接的行动建议是:减少纯粹的“信息囤积”,增加“行动和创造”。不要只满足于读一本关于编程的书,而去亲手写一个程序;不要只满足于看商业案例分析,而去尝试启动一个微小的个人项目。在行动中获得真实世界的反馈,是最高效、最深刻的学习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