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何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的目标实现,都离不开“三论”的指导
- 控制论:Norbert Viwner, "Cybernetics", 防空火炮的自动瞄准问题
- 系统论:Ludwig von Bertalanffy, General systems theory, 通信中的噪声和信息传输效率
- 信息论:Claude Channon, "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", 对还原论的科学方法感到不满
## Macy Conferences
1946 - 1953
“三论”潮流形成的关键事件
在这些会议上,控制论、信息论和系统论的思想相互激荡、融合。科学家们发现,无论是机器、生物体还是社会组织,都存在着共同的规律,如反馈、信息传递、自组织、适应性等。这种共同的视角和语言,使得不同学科的专家能够进行有效的对话和合作。
## As a New Paradigm
- **整体性与联系性:** “三论”共同挑战了传统的还原论思维,强调从整体、联系和动态的角度看待问题。它们认为,系统的行为不仅仅是其组成部分简单相加的结果,而是各部分相互作用、相互依赖的涌现现象。
- **普适性与跨学科性:** 它们提供了一套普适性的概念、工具和方法论,可以应用于物理、生物、工程、社会、经济等几乎所有领域。这种跨学科的渗透性是它们成为一股潮流的重要原因。例如,控制论的反馈机制在生物体的稳态调节、经济政策的制定、社会组织的管理中都有体现;信息论的熵概念不仅用于通信,也被引入到热力学、生态学甚至社会学中;系统论则直接提供了一种理解复杂性的元理论。
- **对复杂性的回应:** 20世纪中叶,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的日益复杂,传统的线性、简单因果的思维方式难以应对。 “三论”的出现,为理解和管理复杂系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,被视为“复杂性科学”的先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