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 一言以蔽之
该书以“元宇宙”为切入点,融合技术哲学、政治经济学批判、影像研究与量子物理学,系统性地探究了“现实”的本体论地位。作者论证,我们所处的“世界”并非一个预先给定的、封闭的实体,而是一个由人类与非人类能动者通过持续的“内行动”(intra-actions)共同构建的、开放可变的“世界化成”(worlding)过程。基于此,本书最终旨在提出一种后人类主义的政治本体论,强调改变世界不仅是可能的,更是所有参与者的一项根本性的伦理与政治责任。
## 详细摘要
### 导论 世界化成:一项政治本体论探究
**核心论点**
本书以网络小说《道长去哪了》中“世界从外部塌方”的设定为引,提出我们身处的世界或许也面临着类似的危机,并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元宇宙、现实、世界以及如何改变世界的政治本体论探究。
**详细摘要**
本书的引言首先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例子——网络小说《道长去哪了》——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:如果一个世界的危机源于其外部,那么我们这个灾变频仍的现实世界,是否也是一个由外部力量支撑的“元宇宙”,而其外部“服务器”正在出现故障?这一问题引出了本书旨在探讨的一系列本体论与政治本体论问题:元宇宙是虚幻的吗?我们的现实是真实的吗?世界为何存在?世界能否被改变,以及如何改变?
作者进一步将探讨聚焦于2021年兴起的“元宇宙热”,追问其兴起的深层原因,并提出一套研究未来事物的方法论。全书分为六章,以“未来+”“资本+”“影像+”“现实+”“世界+”“政治+”为阶梯,从当下热点层层深入,最终抵达对世界之政治本体论内核的系统性探究。
这一思想征途将涵盖元宇宙、元物理学、奇点、熵、人类世、资本世、量子现实等一系列重大议题,旨在揭示我们所处的世界并非一个封闭、固化的实体,而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与可能性的开放系统。最终,作者指出,人类与非人类能动者都在通过其“内行动”参与着整个宇宙的“形成”(becoming),而理解这一点,是开启“重新配置世界”的政治实践之关键。这段旅程邀请了从柏拉图到拉康,从牛顿到霍金等一系列思想家与科学家作为“同行者”,共同开启一场“从当下到洪荒”的思想探险。
### 第一章 未来+:元宇宙的未来考古学
**核心论点**
智人所体验的“现实”始终内嵌一个虚构性内核,这个内核从哲学构建的“元物理学”(形而上学)演变为技术构建的“元宇宙”,两者虽面貌不同,却共享着指向某种“超现实”的特质。
**详细摘要**
本章首先提出一种研究未来的新方法——“未来考古学”。借鉴B站UP主“何同学”回溯4G技术初期预测的研究方法,作者主张,对于像“元宇宙”这样尚未完全到来的未来事物,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其历史话语与思想谱系来进行富有洞见的研究。
运用未来考古学,本章追溯了“元宇宙”的概念谱系。它并非2021年的新概念,而是可以前溯至1992年尼尔·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《雪崩》,再到20世纪末的“赛博空间”热潮,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构建“元物理学”(形而上学)的努力。无论是哲学的臆测还是技术的构建,人类始终在创造一种超越“现实”的“超现实”。今天的元宇宙,是借助网络通信、人工智能、VR/AR、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集群,将这种“超现实”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接着,本章探讨了“元宇宙是幻觉空间”这一普遍批评。作者借助康德哲学进行反驳,指出我们对“现实”的感知与对“元宇宙”的感知在认识论上并无本质区别。我们所谓的“现实感”本身就是由意识(康德的“先验统觉”)处理感性材料后形成的,我们同样无法确认“现实”本身是否真实。因此,若判定元宇宙为幻觉,那么现实也同样是幻觉。
随后,作者引入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,进一步深化对“现实”虚拟性的分析。现实并非直接体验,而是被符号秩序(“大他者”)所结构化的。我们的体验本身就是“符号的虚拟”,充满了由语言和意识形态构建的框架。与此相比,元宇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“现实”中大他者的规训力量,增强了“想像的虚拟”,从而给予个体更大的“自由感”。
然而,这种自由并非真正的解放。本章最后援引斯蒂格勒的“药理学”观点,指出技术既是良药也是毒药。元宇宙在提供解放性体验的同时,也构建了一个新的“数字全景监狱”。它成为了一个“被私有化占有的共通之物”(齐泽克语),由新的数字封建领主(如各大科技公司)监视和管控。因此,对元宇宙的探讨不能止步于其内部体验,而必须返回当下,分析其背后的资本推手。
### 第二章 资本+:从人类世到元宇宙
**核心论点**
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坍塌,这个由人类活动主导的“人类世”文明因熵增而进入“剩余时间”;恰是在全球资本主义耗尽其空间修复潜能的背景下,作为虚拟外部性的“元宇宙”应运而生,成为资本的下一个目标。
**详细摘要**
本章将视角从未来拉回我们所处的当下世界,旨在分析“元宇宙热”兴起的深层社会经济背景。作者首先引入“人类世”概念,并经由斯蒂格勒的洞见,将其称为“熵世”,即一个熵值急剧增加、趋向热寂的行星尺度毁灭过程。人类世文明以其强大的力量将“自然”改造为“人工化”的产物,但同时也使自身陷入了生存危机。
作者进一步论证,“人类世”的高峰可被称为“资本世”。资本主义,作为人类主义的“致暗”分身,通过产权逻辑将整个行星资源化和商品化。洛克式的“自然权利”话语,为这种占有性个人主义提供了正当性,但其内核却是对共通之物的劫掠性私有化。在此体系下,劳动者“自由地”出卖劳动力,其创造的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攫取,导致了不可逆的贫富分化。这种秩序不仅“低廉”,而且“淫秽”,它系统性地将部分人(如女性、奴隶、殖民地人民)排除在“人”的范畴之外,进行“食人资本主义”式的吞噬。
资本主义系统的稳定,结构性地依赖于向“外部”的“空间性修复”(大卫·哈维语),即不断寻找新的处女地以实现资本增值。然而,在资本世,即行星被全面资本化的今天,这种空间修复的潜力已近枯竭,全球资本主义面临着整体性的过度积累危机。
正是在这个“外部性”耗尽的时刻,“元宇宙”横空出出世。它为无处可去的资本提供了一个纯粹的、虚拟的“外部性”,一片新的可供殖民和开发的“绿洲”。尽管相关技术远未成熟,资本已然先行,掀起了全球范围的投资狂潮,试图抢占这片“多余宇宙”(surplus universe)。
作者将这种新兴模式称为“元宇宙资本主义”。它延续了数字资本主义的逻辑,即通过制造“人为的稀缺性”来售卖本可无限复制的数字商品。更隐蔽的是,它将玩家的娱乐活动转化为无偿的“生命政治生产”。玩家在游戏中“玩”的每一个瞬间,都在为平台所有者创造数据和内容,成为一种被娱乐掩盖的“玩家劳动者”(plaborer)。在人类劳动日益被人工智能取代的“奇点资本主义”时代,元宇宙为大量“无用阶级”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厂,让他们在“娱乐至死”中进行“免费劳动”。
本章最后总结道,我们所处的人类世/资本世/技术世(或熵世),是一个正走向奇点的、生活在“剩余时间”里的文明。元宇宙的兴起,并非解决危机的出路,而是危机本身的症候,是资本在穷途末路时对时间和空间最后的、总体化的吞食。
### 第三章 影像+:当世界在发光
**核心论点**
通过拒绝电影与哲学(以“后窗”与“洞穴”为喻)共享的固化本体论,并引入一种基于“行动者-网络理论”和量子思维的“可变化本体论”,本章主张世界如电影般是一个由人类与非人类能动者共同构建的、可变的“影像+”聚合体。
**详细摘要**
本章旨在探讨电影的本体论地位,并以此为阶梯理解元宇宙。作者首先指出电影与哲学之间存在一种历史性的对抗。哲学,自柏拉图的“洞穴”隐喻以降,便将影像视为虚假的幻象,是“真实”的反面。而电影,则以希区柯克的《后窗》为隐喻,坚持通过屏幕(窗户)才能窥见真实。然而,作者认为这种对抗的双方——“洞穴”与“后窗”——共享着一个根本的本体论预设:即存在一个外在的、固化的、作为标准的“真实之是”(being)。
为了超越这一对抗,本章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影本体论,即“中间地带”的本体论。借鉴布鲁诺·拉图尔的“行动者-网络理论”,作者主张电影并非“自然”或“社会”的纯粹产物,而是一个由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(如观众、导演、屏幕、摄像机等)共同构成的“杂交物”或“准对象”的聚合体。在这个“平的本体论”中,所有行动者都具有能动性,并通过彼此的“内行动”(凯伦·芭拉德语)互相构建,共同参与“世界化成”(worlding)。
这种本体论是“可变化的本体论”(variable ontology),它与量子力学高度契合。在电影这个能动性聚合体中,时间与空间不再是牛顿式的绝对背景,而是被蒙太奇、特效等电影技术所重组的、可变的范畴,为观众提供了超越日常现实的“非人”视角。因此,电影研究不应再追问电影“是”什么,而应采取“追随行动者他们自身”的方法论,追踪电影场域内各种能动者的“内行动”及其效应。
最后,本章指出我们所处的“现实世界”与银幕上的“发光世界”具有本体论同构性。我们的“现实”同样是被各种符号框架(屏幕)所建构的,是一个被纯化操作后的产物。在这个意义上,电影(一个“影像+”世界)反而揭示了“现实”本身的本体论状态:它是一个充满杂交物、不断“形成”中的“中间王国”。这为下一章探讨互动性更强的电子游戏及其政治本体论奠定了基础。
### 第四章 现实+:从元宇宙到多重宇宙
**核心论点**
通过解构人类主义的政治哲学框架,本章提出一种后人类主义政治本体论,其核心在于“世界化成 = 语词化/代码化 + 玩/内行动”,认为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元宇宙,都是由人类与非人类能动者在“玩”这一平等的、负责任的政治实践中共同构建的。
**详细摘要**
本章将本体论的探究从电影推进到电子游戏,即从被动的“观看”转向主动的“玩”。作者以《黑客帝国:矩阵重启》、《头号玩家》和《失控玩家》等影片为分析对象,指出“世界生成”(world-generating)是电子游戏(尤其是元宇宙游戏)的构成性内核。这些游戏所创造的“发光世界”,与我们的“现实世界”一样,都是由其底层的“物理规则”(游戏引擎或自然定律)所支配的。
作者接着分析了银幕内外对待虚拟世界的截然相反的政治态度:《黑客帝国》中的英雄誓死反抗“矩阵”,而现实中的人们却热烈拥抱“元宇宙”。作者认为,这种反差源于《黑客帝国》背后的人类主义政治哲学,其核心是“自由选择”的权利。然而,这种自由主义框架(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的)是虚假的,因为它预设了“现实”本体论上的优先性,并最终会剥夺那些做出“不正确”选择的人的自由。
海德格尔的“被抛入性”和拉康的“大他者”理论揭示了“自由选择”的虚妄性,并指出了关于“现实”的本体论焦灼是无法通过人类主义政治方案解决的。科学,尤其是量子物理学,也无法为我们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来判断我们是否生活在模拟中。霍金的“依赖模型的实在论”表明,任何“现实”都是由模型建构的,我们无法接触到不依赖模型的底层实在。
随后,本章深入探讨了“我们是否生活在模拟中”这一本体论迷局。一方面,量子力学揭示的世界的“颗粒性”(像素化)使得模拟成为可能。另一方面,量子世界的“真随机性”又对经典计算机的模拟能力构成了挑战。作者介绍了“数学宇宙”(泰格马克)、“量子计算机”(费曼)和“对等网络拟真”(艾凡)等假说,指出这些理论都增加了我们生活在拟真世界(一个“元宇宙”)中的可能性。在这个视角下,许多量子世界的鬼魅现象(如观察者效应、纠缠)都可以被解释为程序员为了节省有限算力而采取的“权宜之计”。
最终,本章落脚于构建一种后人类主义政治本体论。该理论超越了将“人”置于中心的人类主义框架,强调所有能动者(玩家、NPC、物、代码)在“玩”这个“强互动/内行动”中是平等的。能动性是在关系中涌现的,而非个体固有的属性。“玩”不仅仅是娱乐,更是参与“世界化成”的政治本体论实践。因此,与其纠结于现实是否真实,不如承担起玩家/开发师的责任,积极地、负责任地参与到世界的改变中。
### 第五章 世界+:悬浮在语言中的量子现实
**核心论点**
量子力学揭示出,我们所体验的“现实”(无论是经典的还是量子的)并非客观的底层实在,而是一个由语言(或信息)符号性地构建起来的、充满矛盾与不确定性的“虚拟现实”;它是一个由所有能动者通过“观测”这一政治本体论实践共同参与构建的、开放可变的“参与性宇宙”。
**详细摘要**
本章深入探讨量子力学所揭示的“现实”的本体论状态。开篇通过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的“量子纠缠”实验,指出爱因斯坦所坚持的“定域实在论”已被证伪。量子世界的非定域性、叠加性、随机性等“鬼魅”现象,彻底颠覆了牛顿-爱因斯坦式的、确定性的经典世界观,表明“人类视角是一个错误的视角”。
作者进一步指出,量子力学的核心冲击在于,它将我们从对本体论确定性的信仰,抛入了一个充满悖论的本体论状况中。尼尔斯·玻尔甚至宣称“‘量子世界’并不存在”,它只是一个由“人类的词”(概念、方程、描述)所构建起来的抽象的、符号性的“虚拟现实”。我们悬浮在语言之中,无法触及任何不依赖于我们描述的“底层现实”。当我们试图用描述经典世界的日常语言去描述量子现象时,必然会陷入悖论和“带歪”的困境。
本章接着引入了“潜在性”(potentiality)概念来理解量子现实。量子态是一种“潜在现实”,它充满了“不做什么或不是什么”的“非潜在性”。而“观测”或“测量”行为,则是一种使潜在性“坍缩”为确实性的“符号化注册”过程。这个过程具有“语境性”,即不同的观测方式会构建出不同的、甚至相互矛盾的“事实”。“现实”因此是充满内在矛盾的。
随后,作者阐释了“互动本体论”:对象的“存在”并非预先给定的,而是在与其他能动者的“互动/相互作用”中才得以“涌现”。而宏观世界的经典性,则是“退相干”过程的结果——量子系统与环境的持续互动(纠缠),使其量子相干性被稀释,从而呈现出经典的、具有时间箭头的样貌。
最后,本章落脚于约翰·惠勒的“它来自比特”(It from bit)和“参与性宇宙”(participatory universe)命题。宇宙中的一切“物”在根本上都是信息论的,是由无数“观测者—参与者”(包括人类与非人类)通过提出“是-否问题”并注册答案而共同构建的。因此,“观测”本身就是一种参与世界化成的、重构时空物质的政治本体论实践。这个世界是开放的、可变的,为“改变世界”提供了本体论基础。量子力学,因此为下一章将要探讨的“量子政治学”奠定了基石。
### 第六章 政治+:量子政治学的地平线
**核心论点**
通过重铸方法论(以“纠缠”代替“类比”),并整合福柯与芭拉德的思想,本章旨在重新激活一种量子政治学,它以“可能性政治”为核心,彻底颠覆了现代政治学基于牛顿主义和人类主义的范式,将研究焦点从孤立的“个体”转向由人类与非人类能动者共同构成的、在“内行动”中不断形成的“聚合体”,从而将政治实践理解为一种负责任地改变世界化成的可能性的行动。
**详细摘要**
本章旨在为“量子政治学”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。作者首先回顾了政治学在20世纪两次未成功的“量子转向”尝试。第一次由威廉·蒙罗在1927年发起,他批判政治学仍固守牛顿式的原子论个体观,呼吁关注构成“看不见的政府”的“亚原子”层面的力量。第二次则体现在1991年西奥多·贝克主编的《量子政治学》一书中,该书在“历史终结论”盛行之时强调政治世界的不确定性。然而,这两次尝试因其主要依赖“类比推理”的方法论软肋,未能形成持续影响。
为了重铸量子政治学的方法论,作者引入了米歇尔·福柯和凯伦·芭拉德的思想。福柯的权力“微观物理学”研究,揭示了权力并非宏观实体所拥有,而是在亚个体层面流动的、生产性的关系网络,这为理解政治的微观量子效应提供了路径。芭拉德则更进一步,用“纠缠”取代“类比”,提出了“纠缠化谱系学”,强调物质与话语、人类与非人类的“内行动”(互相构建),以此解决了福柯理论中能动性来源的难题。能动性并非个体属性,而是在纠缠的关系中涌现的。
在此基础上,本章系统性地批判了支配现代政治学的“牛顿主义范式”及其一系列预设:机械主义世界、主客二分、定域因果性、可预测性,以及作为其核心的“人类主义”——即“人”作为唯一理性、自主能动者的例外论。量子政治学通过瓦解人类主义框架,将研究焦点从“个体”转向“聚合体”,从“意图/行为”转向“能动性”,从“定域因果”转向“非定域纠缠”。
作者以“主奴关系”、“控枪议题”等为例,阐释了社会现实中的“超距作用”和非人类能动者的作用。社会结构如拉康的“大他者”,是作为“潜在现实”存在的波函数,它使非定域的纠缠和构成性的改变成为可能。
最终,本章将量子政治学界定为一种“可能性政治”(a politics of possibilities)。它建立在世界本体论层面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之上,旨在改变世界,而非预测世界。政治实践被理解为一种“负责任地”参与世界化成的行动,即通过“内行动”去重构空间、时间与物质的可能性。世界兴亡,每一个能动者(玩家)皆有其责。
### 尾论 从现实中醒来
**核心论点**
面对一个我们无法确证其真实性、且正在崩塌的世界,我们唯一的伦理选择是放弃对认识论掌控的幻想,扮演好“玩家”的角色,以“积极生活”的态度,与所有人类和非人类能动者共同协作,负责任地参与“世界化成”的进程。
**详细摘要**
本尾论以三个片段式的反思,总结了全书的核心思想。
**片段一**首先描绘了“我”的处境:降生在一个宇宙中,通过学习前辈的“知识”(从经典物理到量子物理)来探索它。然而,知识越“高清”,世界的“虚拟感”却越强。无论是物理学揭示的由关系构成的世界,还是现象学所面对的“他心问题”,都指向一个结论:我们无法触及所谓的“底层现实”。我们唯一能确认的,是通过与其它能动者的“互动/相互作用”共同构成了一个“世界”。因此,我们能够也必须参与“世界化成”,即“改变这个世界”。
**片段二**将视角转向元宇宙。元宇宙的体验(如交互对象性、非定域关联)反过来揭示了我们“现实世界”的本体论状况。我们的世界同样是一个被穿孔的、由交互对象性主导的聚合体,充满了非定域的“超关联”。“现实/拟真”的界限变得模糊,我们都身处于一个“超现实”之中。
**片段三**将前两个片段的思考融合成一种生活态度。既然无法区分“过生活”与“玩游戏”,那么唯一负责任的态度就是做一个“好玩家”。这不同于沉迷游戏以逃避现实,而是指以一种全力以赴、迎难而上、不断探索策略的精神去面对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。作者批判了现实中人们陷入“排位稀缺”和“纳什均衡”的“系统性愚蠢”,这种“人造环境的自我奴役”正是世界走向熵增和坍塌的原因。
最后,尾论以《流浪地球》和《降临》为例,强调了在面临灭世危机时,内在性的、合作性的解决方案的重要性,而非等待外部的拯救。结论是,面对一个正在塌方的、我们无法确证其真实性的世界,我们唯一的出路是停止内耗,联合所有能动者,共同探索和创造新的可能性,在“game over”之前,全力以赴地“玩”好这一局。
好的,这本著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为我们这个深陷危机、看似无解的时代,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思考框架。它存在的理由,是回应“人类世”——这个由技术加速、资本驱动、生态崩坏和政治极化所定义的时代——带来的普遍性焦虑与无力感。作者吴冠军并不试图提供具体的政策药方,而是尝试解决一个更根本的问题:我们赖以理解世界、理解自身、理解行动的“操作系统”(即我们的本体论预设)已经过时且有害。
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,它打通了流行文化(元宇宙、游戏)、当代资本主义批判(人类世、资本世)、媒介哲学(影像、互动)与尖端科学(量子物理)之间的壁垒,构建了一套连贯的、极具启发性的论述。它揭示了我们对“现实”的信仰是一种基于牛顿经典物理学和人类中心主义的、已经破产的“古典”世界观,而这种世界观恰恰是导致当前危机的根源。
最终,本书试图通过引入一种“量子化”的、后人类主义的视角,重塑我们的政治本体论。它告诉我们:世界并非一个我们被动置身其中的、封闭固化的舞台,而是一个由所有能动者(包括人类与非人类)共同参与、随时可变的“游戏”。这不仅赋予了我们改变世界的可能性,更赋予了我们不可推卸的伦理责任。
以下,我将用三种不同的逻辑框架,重构全书的知识与洞见,以期获得更清晰的理解。
***
## 重建框架
### 框架一:危机、诊断与新视野 (The Path of Crisis, Diagnosis, and New Horizon)
这个框架以问题为导向,将全书的论述重组为一个经典的“发现问题—诊断病根—开出药方”的逻辑路径。这有助于理解作者写作的紧迫感和最终目标。
#### 一、 危机症候:一个正在坍塌的世界与逃避性的“元宇宙”
本书的起点是对当下世界状态的危机感。这个“现实世界”正从内部和外部同时崩塌,其症候体现在:
* **生态与生存危机(人类世/熵世)**:人类活动已成为行星级的地质力量,导致了不可逆的熵增、物种大灭绝和气候灾变。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走向热寂的“剩余时间”里。
* **资本主义的末路(资本世)**:全球资本主义的“空间性修复”逻辑(即通过开拓外部市场来解决内部危机)已在全球化行星上耗尽潜力。资本成为一种“食人”的、自我吞噬的力量,加剧了不平等与剥削。
* **元宇宙热的爆发**:正是在这个“外部性”枯竭的时刻,作为纯粹虚拟外部性的“元宇宙”应运而生。它不是技术成熟的自然结果,而是资本为寻找新“处女地”而催生的现象级热潮,是一个逃避现实危机的幻想出口。人们涌向元宇宙,就像《头号玩家》中的角色逃离废墟般的现实进入“绿洲”。
#### 二、 病理诊断:奠基于古典物理学的政治本体论谬误
世界的危机并非偶然,其深层病根在于我们赖以理解世界的一整套本体论预设。这套预设,作者将其与“经典物理学”(从牛顿到爱因斯坦)的世界观相联系。
* **对“现实”的错误信仰**:我们坚信存在一个唯一的、客观的、独立于我们观察的“底层现实”。这种信念源于柏拉图的“洞穴”隐喻,并被现代科学所继承。作者通过分析电影(后窗)和游戏(矩阵)指出,我们所谓的“现实”一直都是被中介、被建构的“影像+”世界,其真实性并不比虚拟世界更高。
* **对“个体”的错误信仰**:我们相信“人”是独立的、拥有内在自由意志、不可再分的原子式个体。这种“人类主义”预设将人置于万物之上,将非人类视为无能动性的“资源”,并构成了现代政治学(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其批判者)的基础。这种框架下的“自由选择”是虚假的,因为它总预设了一个“正确”的选项(即回归那个被认为是真实的“现实”)。
* **对“世界”的错误信仰**:我们将世界理解为一个被动、惰性的三维空间容器,一个等待被人类主体认知和改造的客观对象。这种决定论式的、封闭的本体论,使得真正的“改变世界”变得不可能,我们只能在既定规则内“解释世界”。
#### 三、 新的视野:量子化的后人类主义政治本体论
要走出危机,必须进行范式革命,即用一种全新的本体论取代陈旧的古典本体论。作者从量子力学中找到了思想资源,构建了一个开放、动态、充满可能性的新视野。
* **从“现实”到“虚拟现实”**:量子力学揭示,我们所处的世界在微观层面是颗粒性的、不确定的、充满鬼魅般“超距作用”的。这使得“现实”本身变得比任何“元宇宙”都更像一个“虚拟现实”。所谓的“客观现实”,只是我们在宏观尺度上的模糊观察所产生的统计学近似。宇宙本身,更像一个为了节省“算力”而设计的、在被“观测”时才“渲染”出来的程序。
* **从“个体”到“能动者聚合体”**:量子纠缠理论表明,不存在孤立的个体。能动性(Agency)不是个体固有的属性,而是在“内行动”(Intra-action)中涌现的关系性产物。人类与非人类(动物、物、技术、话语)都是平等的“能动者”,共同组成一个不断变化的“聚合体”(Assemblage)。
* **从“世界”到“世界化成”(Worlding)**:世界不是一个名词,而是一个动词。它是一个由所有能动者通过“玩”(Playing)/“内行动”共同参与的、开放的、持续的生成过程。政治的核心,不再是在给定的世界里分配权力,而是参与到“世界化成”中,负责任地“改变关于改变的可能性”。这是一种“可能性政治”,它要求我们以“玩家”而非“囚徒”的心态,积极地、创造性地生活。
***
### 框架二:解构的螺旋 (The Spiral of Deconstruction)
这个框架将全书的论证视为一个不断向内深入的解构过程,从最表层的文化现象(元宇宙)开始,层层剥离,直至触及最底层的物理实在与哲学基石,最终在核心处完成重构。
#### 外层:文化现象的考古学 (The Metaverse & The Image)
* **起点:元宇宙热。** 书的旅程始于对“元宇宙”这一当下热点的“未来考古学”分析。它不是一个新事物,而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“超现实”的最新技术体现,其谱系可以追溯至“元物理学”(形而上学)。
* **解构影像:电影与游戏。** 进一步地,元宇宙的基石是影像与游戏。通过分析电影(洞穴 vs. 后窗)和电子游戏(矩阵 vs. 绿洲),作者解构了“虚拟”与“现实”的二元对立。我们发现,所谓的“现实”本身就具有影像的结构,而游戏则通过“世界生成”的机制,预演了我们自身宇宙的可能形态。这一层揭示:我们早已生活在“影像+”和“现实+”的世界中。
#### 中层:社会系统的批判 (The Capitalocene & The Big Other)
* **元宇宙的驱动力:资本世。** 为什么元宇宙在此时爆发?因为它完美地回应了“资本世”的内在危机。当资本主义对物理行星的榨取达到极限,它迫切需要一个无限的、虚拟的“外部性”来继续其积累逻辑。元宇宙是资本在穷途末路时,从空间维度转向对时间维度(玩家的闲暇时间)的终极殖民。
* **现实的构建者:大他者。** 我们的“现实”为何感觉如此“真实”和“理所当然”?因为存在一个拉康式的“大他者”——一个由语言、规则、意识形态构成的无形符号秩序。它结构了我们的欲望和认知,让我们“看见我们所看见的”。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元宇宙,都由一个“大他者”(自然律或游戏引擎)在背后支撑。这一层揭示:我们所谓的“现实”是被一个强大的符号系统所“编程”的。
#### 内层:物理实在的颠覆 (The Quantum Reality)
* **现实的颗粒度与随机性。** 当我们用科学的显微镜探究“现实”的底层时,发现了什么?不是坚实的基石,而是鬼魅般的“量子现实”。世界是像素化的、不连续的,充满了本体论层面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。
* **观察者效应与参与性宇宙。** 更颠覆的是,我们的“观察”行为本身,会决定现实的样貌(波函数坍缩)。这打破了主客二分的幻觉,揭示出我们生活在一个“参与性宇宙”(惠勒语)中。宇宙的“硬件”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知的,我们所能接触的一切都是我们参与构建的“软件”。这一层揭示:宇宙最底层的运作方式,更像一个需要玩家参与才能运行的互动游戏,而非一个客观的舞台。
#### 核心:政治本体论的重构 (Posthumanist Political Ontology)
* **终极综合。** 在螺旋的中心,所有被解构的元素被重新整合。如果现实是被符号系统编程的(中层),而这个编程的底层逻辑又是参与性的和不确定的(内层),那么,政治的终极场域就不再是争夺现存的权力,而是去**重写现实的程序**。这便是“后人类主义政治本体论”:承认所有能动者(人类与非人类)的平等地位,并通过共同的“内行动”与“玩”,去负责任地、创造性地参与“世界化成”的过程。
***
### 框架三:本体论的革命——三个核心概念的重塑
这个框架聚焦于本书最核心的哲学贡献,即对三个基本哲学范畴的颠覆性重塑。它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重新定义“世界”、“自我”和“行动”,来构建其全新的政治哲学。
#### 1. 从“世界”(The World)到“世界化成”(Worlding)
* **古典观念:世界是“物”(A Thing)。** 在传统本体论中,世界是一个静态的、预先存在的、三维的容器。它是一个客观的“是”(Being),是所有事件发生的背景舞台。我们被“抛入”其中,只能去“解释”它。
* **量子观念:世界是“过程”(A Process)。** 本书将其重塑为一个动态的、开放的、持续生成的“过程”(Becoming)。“世界化成”强调世界并非一个完成品,而是由无数能动者的“内行动”所共同编织的网络。它不是一个名词,而是一个动词。
* **Implication:** 这意味着世界本质上是可变的、不确定的。历史没有终点,现实充满了各种未被实现的“潜在性”。“改变世界”从一种政治口号,变成了本体论上的可能性。
#### 2. 从“个体”(The Individual)到“能动者/聚合体”(The Agent/Assemblage)
* **古典观念:自我是“原子”(An Atom)。** 在人类主义框架下,“人”被视为一个独立的、拥有内在意识和自由意志的、不可再分的实体。他是世界的主体和主人,而非人类的“物”则是被动的客体。
* **量子观念:自我是“纠缠”(An Entanglement)。** 本书将“自我”解构为一个“聚合体”。“我”的身份、意识和能动性,并非内在于我的皮肤之内,而是由我与无数人类及非人类能动者(技术、环境、话语、他人)的关系性“纠缠”所共同构成的。我不是一个独立的“个体”,而是一个流动的、被穿孔的“能动者”。
* **Implication:** 这打破了人类的例外论和特权地位。政治不再仅仅是“人”的事务,而是一个所有能动者共同参与的后人类生态。伦理责任的边界被极大地扩展了。
#### 3. 从“互动”(Interaction)到“内行动”(Intra-action)
* **古典观念:行动是“碰撞”(A Collision)。** “互动”一词预设了行动发生在两个或多个预先存在的、独立的实体之间,就像台球的碰撞。因果关系是线性的,A导致B。
* **量子观念:行动是“共生”(A Co-emergence)。** 本书采用凯伦·芭拉德的“内行动”概念,强调能动者与行动本身是同时“涌现”的。实体并非在行动前就存在,而是在“内行动”的关系中才被定义和塑造。A和B并非彼此碰撞,而是在它们的纠缠关系中共同成为A和B。
* **Implication:** 这彻底颠覆了线性的因果观。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一个复杂的、非定域的、多方参与的构成性结果。因此,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个体(“枪不杀人,人杀人”的逻辑被破解),而是要考察整个“聚合体”的共同责任。这为一种全新的、更负责任的政治和伦理分析打开了大门。
## Key Concepts & Arguments
### A. 关键概念及其关系
#### 核心概念定义
1. **元宇宙 (The Metaverse):** 在本书中,它不仅指未来的沉浸式虚拟世界,更是一个**症状**和**隐喻**。它是“资本世”在耗尽物理外部性后,创造出的**剩余宇宙 (Surplus Universe)**,一个供资本进行最后殖民的虚拟空间。同时,它也隐喻了我们所处的“现实”本身可能就是一个被构建的、虚拟的系统。
2. **古典现实 (Classical Reality) / 牛顿主义范式 (Newtonian Paradigm):** 这是本书批判的**旧世界观**。它假定世界是一个客观、独立、确定性的舞台,由可预测的因果律支配,时间与空间是绝对的背景。这是现代科学、经济学和政治学的隐性基础。
3. **人类世 (The Anthropocene) / 资本世 (The Capitalocene) / 技术世 (The Technocene):** 这组概念是本书对**当代危机**的诊断。
* **人类世**:指人类活动已成为行星级地质力量的时代,一个“后自然”的时代。
* **资本世**:是人类世的高峰阶段,特指资本主义逻辑(私有化、商品化、无限积累)成为主导性的地质力量,其核心是“食人”和寻求“外部性”修复。
* **技术世**:强调现代技术(尤其是化石燃料技术)与不平等的全球交换是这场危机的核心驱动力,而非抽象的“人类”。
4. **量子现实 (Quantum Reality):** 这是颠覆古典现实的**新世界观**。它揭示了世界在微观层面是颗粒性的、不确定的、非定域的和充满潜在性的。它不是一个坚实的“底层现实”,而是一个鬼魅般的、依赖于观测的“虚拟现实”。
5. **参与性宇宙 (Participatory Universe):** 这是约翰·惠勒提出的概念,被本书引申为量子现实的政治后果。它意味着宇宙并非一个被动的观察对象,观察者(包括人类与非人类)通过其“观测”行为,**参与性地**构建和决定了现实的样貌,甚至可以回溯性地影响“过去”。
6. **后人类主义 (Posthumanism):** 这是一种哲学立场,旨在**瓦解人类中心主义**。它拒绝将“人”视为拥有特权的、唯一的能动者,强调人类、动物、物质、技术等所有能动者在本体论上的平等地位,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纠缠和构建关系。
7. **内行动 (Intra-action):** 这是凯伦·芭拉德提出的核心概念,用以取代“互动”(interaction)。“互动”预设了行动发生在两个预先存在的独立实体之间,而“内行动”则强调,**能动者与行动本身是在关系中同时涌现的**,它们并非彼此独立,而是在纠缠中相互构成。
8. **世界化成 (Worlding):** 这是本书的终极本体论。它将“世界”从一个静态的名词(The World)转变为一个动态的动词(Worlding)。世界不是一个固定的“是”(Being),而是一个由所有能动者通过持续的“内行动”共同参与的、永不终结的**生成过程**(Becoming)。
9. **大他者 (The Big Other):** 借用拉康的术语,它在书中指代那个结构化我们现实体验的**无形符号秩序**(语言、法则、意识形态、物理定律或游戏代码)。它是任何一个“世界”得以连贯运行的“操作系统”,将潜在性“注册”为确实性。
#### 概念间的关系
这些概念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网络:
* **对立与颠覆**:本书的核心冲突在于 **量子现实** 对 **古典现实** 的颠覆。古典现实的牛顿主义范式是导致 **人类世/资本世** 危机的思想根源。而量子现实则为走出危机提供了新的本体论基础。
* **因果与症候**:**资本世** 的内在逻辑(耗尽外部性)是导致 **元宇宙** 热潮爆发的直接原因。因此,元宇宙是资本世危机的症候,而非解决方案。
* **基础与上层建筑**:**量子现实** 及其衍生的 **参与性宇宙** 是本书新本体论的科学基石。基于此,作者构建了 **后人类主义** 的哲学立场。
* **过程与结果**:**内行动** 是实现“世界化成”的根本过程。所有能动者通过“内行动”互相构建,其总体效果就是 **世界化成**。任何一个看似稳定的“世界”,都只是“世界化成”过程中的一个暂时切片。
* **编程与运行**:**大他者** 像是任何一个“世界”的底层代码或规则集。而 **世界化成** 则是所有玩家/能动者在这个规则集下,通过 **内行动** 共同“运行”和“迭代”这个世界的过程。
### B. 关键论证及其相互作用
#### 核心论证
1. **诊断论证:我们的世界正在因其陈旧的“古典”本体论而坍塌。** 我们所信奉的客观、独立、可预测的“现实”以及人类作为其主宰的观念,是一种基于牛-爱经典物理学的过时模型。这种模型催生了“资本世”——一种榨干了物理世界外部性的、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。“元宇宙”的兴起,正是这一系统在穷途末路时,试图创造一个虚拟外部性以苟延残喘的最终症候。
2. **启示论证:量子力学揭示了宇宙的真实运作方式更像一个“参与性游戏”而非“客观舞台”。** 科学的前沿(量子物理)已证明,世界在根本上是不确定的、非定域的、关系性的。现实的样貌取决于我们的“观测”行为。这说明宇宙的本体论基础并非一个坚实的“硬件”,而更像一个需要玩家(所有能动者)参与才能运行的、充满潜在性的“软件”。我们并非世界的旁观者,而是其构成性的参与者。
3. **政治重构论证:真正的政治是参与“世界化成”,而非在既定世界中争夺权力。** 既然世界是在“内行动”中被共同构建的,那么政治的核心任务就必须从“解释世界”转向“改变世界”。这要求一种后人类主义的转向:放弃人类的特权地位,承认所有能动者(人、物、技术、话语)的平等地位和共同责任。政治实践的本质,是负责任地去“玩”好这个世界,去“改变关于改变的可能性”。
#### 论证间的相互作用
这三个论证构成了一个“**危机—启示—行动**”的完整逻辑链条:
* **论证一** 指出了我们当前“操作系统”的致命BUG(古典本体论)及其导致的系统崩溃(资本世危机),并点明了“元宇宙”这一最新的、具有迷惑性的“错误补丁”。它创造了一种**变革的紧迫性**。
* **论证二** 提供了“新操作系统”的源代码(量子本体论)。它通过科学的权威性,从根本上**颠覆了论证一所批判的旧范式**,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世界的可能性。这是从“是什么”到“如何是”的本体论革命。
* **论证三** 是基于“新操作系统”编写的“**行动指南**”。它回答了“so what?”的问题:如果世界果真如量子力学所揭示的那样运作,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行动?它将论证二的哲学启示,转化为一种全新的、负责任的政治本体论实践——“可能性政治”。
因此,全书的逻辑是从对现实危机的文化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开始,深入到对科学和哲学基石的颠覆性重解,最终升华为一种关于行动和责任的未来哲学。
***
## 终极概要
本书认为,我们所面临的行星级危机(资本世)源自一种基于经典物理学的、错误的本体论——即世界是客观的、人类是其主宰。当这一模式走向崩溃时,作为其最后症候的“元宇宙”便应运而生。然而,量子物理学揭示出,宇宙的真相更像一个不确定的、由观察者共同参与构建的“游戏”,而非一个固定的舞台。在此基础上,所有行动都是一种共同创造世界的“内行动”,这要求我们必须采取一种后人类主义的政治立场。因此,我们最终的伦理和政治责任,是放弃旁观者的身份,作为负责任的“玩家”,去主动改变这个世界的生成方式及其可能性。
当然。为了将这本书置于更广阔的人类知识图景中,我们需要像一位博学家一样,跨越学科和时空的界限,寻找思想的回响、挑战与隐秘的共鸣。这不仅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本书,也能激发全新的思考。
***
## The Idea Campus
### North: 思想的基石 (What is the book based upon?)
这本书的论证建立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三个强大的思想板块之上,作者将它们熔于一炉,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框架。
* **1. 量子物理学的哲学转向:** 这是本书的科学硬核。作者的核心本体论——世界的不确定性、关系性和参与性——直接源于**尼尔斯·玻尔 (Niels Bohr)** 的哥本哈根学派对“现实”的解构、**维尔纳·海森堡 (Werner Heisenberg)** 对观测与实在关系的思考,以及特别是**约翰·惠勒 (John Wheeler)** 的“参与性宇宙”和“它来自比特”(It from bit)的革命性思想。更直接的理论桥梁是**凯伦·芭拉德 (Karen Barad)** 的《半途遇见宇宙》,芭拉德正是将玻尔的物理学洞见系统地转化为“能动实在论”(Agential Realism)和“内行动”(Intra-action)概念的集大成者,为本书的“后人类主义政治本体论”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工具。
* **2. 法国后结构主义的社会解构:** 这是本书的哲学工具箱。作者对权力、主体和话语的分析,深受法国思想家的影响。
* **米歇尔·福柯 (Michel Foucault):** 他的权力“微观物理学”和“知识/权力”理论,为本书提供了分析“看不见的统治”和解构原子式“个体”的方法论。福柯揭示了权力如何生产主体,而非仅仅压迫主体。
* **吉尔·德勒兹 & 菲利克斯·加塔利 (Gilles Deleuze & Félix Guattari):** 他们的“聚合体”(Assemblage)和“生成”(Becoming)概念,为本书描述那个由异质元素构成的、流变的、非等级的世界提供了核心词汇。
* **布鲁诺·拉图尔 (Bruno Latour):** 他的“行动者网络理论”(Actor-Network Theory)是本书“后人类主义”的直接源头,通过“拉平”人类与非人类的能动性,为万物皆可参与“世界化成”的观点奠定了社会学基础。
* **雅克·拉康 (Jacques Lacan):** 他的“大他者”和“符号性阉割”理论,被作者用来解释任何“世界”(无论是现实还是元宇宙)都是一个不完整的、由符号/代码构建的秩序。
* **3. 对资本主义的当代批判:** 这是本书的现实关怀与问题意识来源。作者的“资本世”论述,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之上,特别是**大卫·哈维 (David Harvey)** 关于资本主义需要“空间性修复”来解决其内在矛盾的理论,以及**贝尔纳·斯蒂格勒 (Bernard Stiegler)** 将技术、资本与热力学第二定律(熵)结合起来,诊断我们时代为“熵世”(Entropocene)的深刻洞见。
### South: 思想的远航 (What does the work inspire?)
这本书并非终点,而是一个起点。它所激发的思考,可以延伸到以下领域:
* **1. 一种新的生态政治学:** 如果世界是一个由所有能动者共同参与构建的聚合体,那么政治的核心议题就不再是人类内部的资源分配,而是一种**万物政治学 (Politics of All Things)**。这为“自然权利”赋予了全新的、更激进的含义——不是人类拥有自然的权利,而是河流、森林、山脉、物种本身拥有参与“世界化成”的权利。这呼应了现实世界中如厄瓜多尔和新西兰等国将“自然”写入宪法或赋予其法人地位的“地球法学”(Earth Jurisprudence)运动。
* **2. 重塑技术伦理与设计哲学:** 本书的观点对人工智能、元宇宙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设计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。如果技术也是能动的“行动元”,那么我们就不应再以“工具论”的视角看待它们。设计的目的不应是创造一个完美的、由人类控制的工具,而应是设计一个能够与人类及其他能动者进行**负责任的“内行动”的生态系统**。未来的元宇宙,其价值或许不在于沉浸感,而在于它是否能成为一个探索新的、更公平的“世界化成”规则的实验室。
* **3. 个体层面的生存美学:** 在一个不确定且我们共同创造的世界里,个体的生活方式也需要重新思考。它启发了一种**“玩家伦理”**:生活不是一个被动承受的剧本,而是一个需要我们以全部心力去探索、去“玩”、去发现“bug”并创造新玩法的游戏。这种态度反对“躺平”,也反对在单一赛道(如GDP、考试分数)上的恶性“内卷”,因为它鼓励我们去开辟和探索世界化成的无数种可能性。
### West: 思想的近邻 (What are other similar works?)
这本书并非孤军奋战,它与当代许多前沿思想形成了共鸣,共同构成了一个“后人类转向”的思想星丛。
* **1. 唐娜·哈拉维 (Donna Haraway) 的《与麻烦共存》:** 哈拉维提出的“Chthulucene”(相对于人类世)和“making kin”(结亲)的概念,与本书的“资本世”批判和“万物纠缠”的本体论异曲同工。两者都试图在一个被资本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严重破坏的星球上,寻找一种与万物(包括人类与非人类)共生的、负责任的生活方式。哈拉维的“sympoiesis”(共创生)几乎就是“intra-action”的生物学版本。
* **2. 蒂莫西·莫顿 (Timothy Morton) 的《超对象》:** 莫顿提出的“超对象”(Hyperobjects)概念,指那些尺度巨大、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却深陷其中的事物(如全球变暖、放射性),这与本书所描述的、我们被卷入其中却无法完全把握的“聚合体”或“量子现实”高度相似。莫顿的“暗黑生态学”(Dark Ecology)也同样呼吁我们拥抱世界的怪异性、不确定性和非人类中心性。
* **3. 安娜· Tsing (Anna Lowenhaupt Tsing) 的《末日松茸》:** 这部人类学杰作是本书所倡导的“追随行动者”方法的完美实践。通过追踪松茸这一非人类行动者,Tsing揭示了一个由生态、资本、历史、文化和个人命运交织而成的全球“聚合体”。她展示了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之上,如何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、多物种协作的“世界化成”形式。
### East: 思想的歧路 (What are some ideas or sources with opposing or alternative voices?)
将本书置于对立面,更能凸显其论点的激进性。
* **1. 启蒙理性主义与进步主义:** 以**史蒂芬·平克 (Steven Pinker)** 的《当下的启蒙》为代表。这类思想坚信,人类的理性与科学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终工具。他们认为世界是客观可知的(古典现实),历史在总体上是进步的,当前的危机(如气候变化)是技术和政策层面的“问题”,可以通过更好的理性设计来解决,而非本书所诊断的根本性的“本体论范式危机”。他们会视本书的后人类主义为一种危险的非理性主义和反进步思潮。
* **2. 客观主义与个人主义哲学:** 以**安·兰德 (Ayn Rand)** 的客观主义哲学为极端代表。该思想坚信存在一个绝对的、客观的现实(“A就是A”),并且个体理性的自我利益是最高的道德准则。这在本体论(绝对现实 vs. 关系现实)和政治论(原子式个体 vs. 纠缠的能动者)上,都与本书构成了最彻底的对立。
* **3. 古典神学与形而上学:** 任何将终极实在归于一个**超越的、非物质的、不变的实体**(如柏拉图的“理型”或亚伯拉罕一神教的“上帝”)的体系,都与本书的内在性、过程性的“世界化成”本体论相悖。在这些体系中,世界是被一个外在的、全能的“设计师”一次性创造出来的,而非由内部的、有限的“玩家”们持续共同构建。上帝代表了终极的“是”,而本书则拥抱永恒的“生成”。
### Bonus: 令人惊奇的平行宇宙
* **1. 龙树菩萨与中观哲学 (Nāgārjuna and Madhyamaka Philosophy):** 公元2世纪的印度佛学家龙树,其“缘起性空”思想与本书的量子本体论有着惊人的相似性。“缘起”(Pratītyasamutpāda)意指万事万物皆由相互依存的条件和合而生,没有独立的自性。这即是“空”(Śūnyatā)。“空”并非虚无,而是指**缺乏独立的、固有的存在**。这几乎就是2000年前对凯伦·芭拉德“内行动”和卡洛·罗韦利“关系性量子力学”的哲学表述。龙树的哲学旨在通过破除我们对“实有”的执念,来获得解放,这与本书试图通过破除对“古典现实”的信仰来开启“可能性政治”的路径,在结构上是同构的。
* **2. 《庄子》的逍遥与物化 (Zhuangzi's Free Wandering and Transformation):** 中国古代道家经典《庄子》中,“庄周梦蝶”的故事完美呼应了现实/虚拟的困惑。但其深意不止于此。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“逍遥游”,即破除一切固定的身份、视角和价值判断,与“道”(宇宙的自发生成过程)一同流转变迁。这是一种彻底的“去主体化”和拥抱“生成”(Becoming)的生存智慧。“物化”的概念,即万物可以相互转化(人可以变成蝶,蝶可以变成人),也呼应了本书中人类与非人类界限消融的后人类主义思想。庄子的哲学提供了一种东方式的“玩家伦理”:最高明的玩家,是那个能够忘记规则、忘记自我,从而与游戏(道)本身合一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