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全球人才抢着学! 密涅瓦的思考习惯训练(简体) by 李佳達.劉劭穎.黃禮宏 ## 推荐序:密涅瓦大学应对未来教育的杀手级应用:知识移转 罗凯 人类大脑并不是天生就知道该如何培养出快速、有效且简易的知识移转策略。学习如何移转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,得透过长期试错的过程才有可能发生,甚至可以说,这是我们一生都在学的课题,我们得在这些持续的尝试和错误中,去摸索出一些生命里最重要的功课和规律。 我们相信,当全球的优秀大脑经过这种高强度、有意识的锻炼,会有更多人学会知识移转的核心观念,转而应用在更广泛的创新领域当中,他们可能会撞击出新的学科,开发出新的产业,打造出新的文化,甚至创造更多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,而我们需要的改变。在这个快速变迁、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的年代,还有什么比学习应对未知的智慧更加重要的功课呢? ## 推荐序:密涅瓦的思考习惯训练法,让高中生发现自己的Super Power 汪大久 因为我们无法预知学生未来会遇到什么样未知的挑战,因此学习的关键在于养成学生有效决策的思考习惯──这是密涅瓦大学思考习惯训练法的核心概念,这些思考习惯会在你遇到问题时自动浮现,开始运作。换言之,思考习惯训练是一种可以让学习者带走学习成果的教学设计,引导学习者综合应用,甚至透过刻意练习,越用越强。这项能力也可以称之为素养,未来在各种领域皆可终身受用。 学习如何学习是人生重大的课题。 ## 作者序:以終為始:接入千年的知識長河 李佳達 肯定不是所学的知识本身,因为无论是密涅瓦所教的知识或技能,可以说没有什么是网络或线上课程平台找不到的,我们完全可以在拿到课纲后就辍学,然后自行按图索骥,用自己的步调把这些东西学会。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,大学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所建立的人才训练 刺激大学出现和成长的根源恰好和马克思主义者所讲的相反,是学习和了解世界的需求,是人类底层「探索知识的欲望」和好奇心。 探索真理和获得现实所需训练的两种张力拉扯。 在大学中存在着两种 DNA:感受探索世界的快乐,同时培养当前世界最需要的能力。 我们在学的决策工具,绝不仅是象牙塔里的摆设,而是现实世界中最前沿的应用。 密涅瓦的主动学习课堂之所以完美,不是因为教的东西有多厉害、或老师学生有多优秀,而是每个人随时都在给予,也同时收获。 学习,就是在满足我自己探索世界的渴望,以及获得适应这个世界需要的工具。 ## 密涅瓦大学思考习惯训练法简介及本书写作体例说明 未来的学习不是学知识,而在于培养应对未知的智慧,但学校或老师都不可能预知学生未来会遇到什么未知的挑战,因此关键在于养成学生有效决策的思考习惯,这些思考习惯会在你遇到问题时自动浮现,开始运作。 不只教学的单位是思考习惯,评分的单位也是, ## 第一章 学习的理由 学校,是我们学习各种知识、花了最多时间的地方,但每每我们在社会上遇到各种未知的困难,想要试着搜寻过去在学校所学的作为参考,却往往回想不出任何有用的素材。从学校进入社会,就像是一个归零重修的过程,那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,去学未来根本用不上的东西呢? 未来教育的破坏式创新,可能会以你难以想象的速度颠覆原有的教育体系。 演讲法加上考试,但这种方法早就被科学证明是无效的, 我们在教育上花了大量的资源,用错的方式,还教学生错的东西,而社会不只仍然容忍这种教育方式,拼命把孩子往升学窄门里挤,还对外宣称,教育和学生是最重要的事。 当专家没有跨领域和跨界的思考与沟通能力,创新就难以发生。 通过训练学生的四大决策思考力,建构起一个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考框架, 批判思考( Critical Thinking)、創意思考( Creative Thinking)、有效沟通( Effective Communication)與有效互動( Effective Interaction)。 完全主动学习( fully active learning)的翻转教室, 首先,未来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应对未知的决策智慧,未来学习的主轴在养成学生问题解决的四大决策思考力:批判思考、创意思考、有效沟通与有效互动,并透过跨领域的案例研析和跨文化的生活环境,让学生建立起学习移转的主动性, 学习这些知识的真正目的是增加我的决策能力,甚至帮我应对未知的挑战。 你所处的关系网络对你的影响远比所学的知识来得大,因此若没有理解问题所在的系统结构,也就不可能创造有效的互动和沟通, 有效的互动和沟通绝对不能只靠单方面的想象,在自己脑中计划得再美好都没有用,必须去了解系统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动机以及成员间的互动模式,才是决定互动策略的关键。 提供学生一套应对未知的决策思考架构,并且学习如何从不同的系统观点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,以做出更好的决策, 身为学生,我们从来都只被要求按照学校进度,学校教什么、考试要考什么,就是我们要学的。我们并没有被要求探索自己的兴趣,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,只知道考试要考。 ## 第二章 批判思考,我學到的是── 批判思考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沟通,而不是赢得争论。 是什么样的养成教育,才会让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? ## 第三章 问题解决,我学到的是── 如果让我总结密涅瓦大学所教的问题解决流程,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先「问问题」才「想解方」,先确认自己有问对问题,掌握现况中的#限制條件,把手上的资源投入在能够改变的障碍上,才能事半功倍。 个体在缺乏客观标准的情况下,会倾向借由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、态度和特质。 ## 第四章 复杂系统,我学到的是── 我们太习惯把某个结果归因于表面单一的原因,而忽略了整个系统内外的影响。 当干扰能力大于系统内部的维持能力,我们把这个点称为「临界点」, 过去不管在学校或企业的训练,都在让你去找单一的标准答案,好像世界的背后都有着一种固定的线性规律,只要得到了 A就必定通向 B,或只要避免了 X, Y也不会发生,似乎若能真的找到某个问题点对症下药,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。但这种「问题点」思维似乎在现今复杂的世界现况下越来越不够用,甚至会导致像上面提到用灭火来遏止森林大火所造成的反效果。我们更需要培养的是看见影响系统如何走向问题发生的「临界点」,进一步去理解系统内导致临界状态发生的互动关系,并且提升整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,避免问题的爆发。 为什么有些亲子、夫妻、朋友关系会不断恶化?就是当你身边的人际模式被固定了,但你其实并不喜欢被如此对待,不过你身边各种关系的对象,却还是继续用他们习惯的人际模式和你互动,最后整个你所在的系统,就会处于一种累积临界点的状态,等待某一天系统以某种形式崩溃。 在生活中有非常多问题无法用单一因素来全面解释,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其中有太多的因素互相交织,这些因素彼此之间或加成、或抵销、或独立,连结成紧密的脉络,涌现出我们所看到的结果。 ## 第五章 決策思維,我學到的是── 什么可以自动化」变成反射性会优先思考的事。花一点时间学习软件工具,尽可能把能够自动化的事情统统都交给机器和软件处理,把宝贵的认知资源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。继续延伸思考下去,那些无法透过软件自动化处理的事,就一定非我处理不可吗?哪些可以交办给同事?哪些可以外包给厂商?一层一层过滤掉之后,最后才是我真正应该投入时间的范围,这样的转变让我花出去的每一分钟都更有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