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 自序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:“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。” 在过去,创新是一种奢侈品,只要管理做得足够好,第一曲线足够扎实,就可以从容地开始第二曲线创新。如今,行走在刀刃上的危机感从脚底向上蹿升,创新变成必需品,只有创新才能活下来,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以及巨大的不确定性,唯有创新才能帮助我们打赢这场必须打赢的仗。 熊彼特有一句名言:“你无论把多少辆马车连续相加,也绝无可能出现一辆火车。” ## 第一章 第一性原理:任何理性系统的根基性命题 归纳法是通过实践推导结论,把连续性的经验推广到一切时空。然而,并非所有事物都有连续性,固有的思维会让你陷入“归纳法谬误”。打破认知边界,实现第二曲线创新,你需要全新的思维模式——演绎法。但是演绎法必须有一个基石,一个来自系统之外、能够逻辑自洽的元起点。这个元起点既可以称为第一前提、逻辑奇点,也可以称为第一性原理。 独立的可重复性是科学界检验规律是否成立的重要方法论。 我们不能以先验的知识证明未来就会和过去一致,因为(在逻辑上)可以思考而出的明显事实是,世界早已不是一致的了”。 独立可重复性验证规则的存在,只能用来判断归纳结果是否存在问题,却无法验证结果的正确性。 归纳法的结论就是等待被推翻的假说。 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的一切知识都是推测和假想, 归纳法只能证伪,却不能证明。 推翻一个结论,不要从结论入手,而是要从它的隐含假设开始,如果根基的隐含假设不成立,结论自然不成立。 所以,针对这种问题,人类进化出一种合理的认知习惯,即用较小的认知成本获得维护我们生存所需要的信息量。人们之所以会这样做,是因为这样才能在付出最小成本的前提下,获取相对正确的知识,所以归纳法不能得到真理,但可以帮我们生存下来,或者暂时性生存下来。这就是人类的最小作用力原理。 人类在知识的获取和传授过程中,通常都是默认未来不会变化,节约大脑的预算空间,从而用较小的能量消耗,维持了生存所必需的认知能力。 你必须将上述结论作为有效证明且武断地接受下来,否则,你将陷入永无所知的困境。从本质上讲,知识在一定时空边界内帮助我们得以求存,但它并不能帮助我们得到这个宇宙、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。它是根本做不到的”。尽管现阶段的所谓知识并不是真理,但它对于维护我们的生存足够了,这就叫“求存不求真”。 世界上始终存在一个必然正确的元起点,从这个元起点出发,通过逻辑性的推导,人们就可以获得新知识。 第一性原理 +演绎法 ==>理性系统 中心思想是在系统之内的,是由第一性原理加上演绎法推导而出的。 某一个系统的第一性原理,既可以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元起点,也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母系统的中心思想,作为子系统的第一性原理。 ## 第二章 公理化思维:人类理性思维的顶级智慧 而欧几里得用现实世界不存在的点、线、面及其关系,超越感官对我们的禁闭,从已知推出未知。 理化思维可以超越感官对我们的禁闭,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推导出全新的世界。 几何学并不是从盖房子、丈量田地这些实践经验中抽离出来、总结而成的,而是欧几里得通过纯逻辑的想象构建出来的。 从公理化思维的角度来看,真正的“知音”不是观点相同,而是思考方式(逻辑)相同的人。 ## 第三章 破界创新:打破基石,边界外延 打破系统的边界,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作为基石的第一性原理击碎。创新“不破不立”,“破”的是系统得以形成的第一性原理,“立”的是新的第一性原理,这个方法就是破界创新。 任何时候,我们都是被关进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 我们以为理性思维是帮助我们看到世界真相的一种助力,它同时也是把我们禁锢在某一个边界之内的一种束缚。 任何理性系统的边界都是由第一性原理决定的。 它是系统得以形成的根基之处、最大的确定性之源,因此也是系统的最脆弱之处, 过去我们认为,事业成功需要的是努力、勤奋和大量的时间,但那些工作全都在系统的边界之内。其实,创业是一种智慧,是一种认知,是在系统之外的东西, 所以,我们要学会质疑群体性的共识,敢于打破群体信念,这是破除隐含假设的方法之一。 实际上,罗巴切夫斯基与黎曼开创非欧几何的过程,应用的就是破界创新的方法。首先,他们发现了欧氏几何的第一性原理,即平直空间的隐含假设;然后,他们从逻辑的角度构想出一个非平直的空间,推翻了欧氏几何的系统;最后,在非平直空间的基石假设上,他们以逻辑思考的方式开创了各自的新系统。 再次回到我们不断提及的问题,什么是“隐含假设”?答案就是周围人的群体信念。往往那些大家都深信不疑、不被质疑的东西,才是给予你最大限制的隐含假设。怎么打破这种限制?答案是通过哲学思维。什么是哲学?回到哲学的原点,康德说,“所谓哲学起始于对所谓自明的东西的追问”,它可以表现为好奇心、初心、童心等。所以,亚里士多德说,哲学起始于对万事万物的惊异,这种初心才是产生创新的源头。 它不能解决任何老问题,却使它们变得无关紧要。 普通创业者解决的是极限点的问题,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;而创新创业家解决的是边界问题,是破界创新,它让原有的问题变得无关紧要。 破界创新并没有解决原有系统的极限问题,但是让原有系统的极限点问题变得无关紧要。 ## 第四章 组织刷新:使命—战略的破界创新 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一家企业发展的真正边界。 每一个人、每一个组织乃至每一个社会,在到达某一个点时,都应该点击刷新——重新注入活力、重新激发生命力、重新组织并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。” 使命是一家公司的战略起点和支撑点,任何一家公司的旧战略都是基于旧使命的,当你刷新使命时,新的战略就会自然涌现(见图 4-2),并最终形成新的企业文化, 我说的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灵魂,而是一种最自然的、表露内心的声音。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,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,我们为什么而存在?” 如果你的公司明天消失了,会对这个世界有什么影响吗。 这本书最大的变化是把世界的思维分成两种思维,一种思维叫固化型思维,即内容定下来之后就不会发生变化;另外一种思维是成长型思维,这种思维相信人是动态的,是以动态为“一”的一种思维方式。 ## 第五章 第一创新:基于第一性原理进行创新 第一性原理通常处于系统之外,往往来自其他更高维度的系统。 说过:“如果你只是在商业领域思考,你的视野将会非常狭窄。如果你想更好地投资,必须更深刻地理解世界。” 实际上,在每个学科中,真正的大道理可能只占全部内容的 5%,但它却代表着 95%的重要性。 成年人学习的关键并不在于增加信息量,而在于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型。 第一,在哲学领域中,他列举了原子论[ 4];第二,在数学领域中,他列举了欧氏几何;第三,在生物学领域中,他列举了自然选择;第四,在经济学领域中,他列举了“看不见的手”;第五,在政治学领域中,他列举了“人人,生而平等”;第六, E = MC2;第七,熵增定律;第八,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。 他是将同一种底层思维运用到所有领域。 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,而不是用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,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去做,这样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。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,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,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。” 名言:“把一件事做到十倍好,往往比做到 10%好还要容易一些。” 它不是把不同领域里的经验归纳出来,而是从一个抽象的第一性原理出发,通过逻辑思维的拆解,推导出这个系统的基本原理;然后通过打破原有的群体认知,找到一个新的路径,去建立新的更好的系统。 我原以为我们是正常的,而他是天才。在我研究之后才发现,他是正常的,而我们被遮蔽住了。 我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方式被传统和过去的经验束缚太多了。人们几乎不从第一性原理的基础上思考任何问题。他们会说‘我们会这么做,因为我们过去都是这么做的’,或者‘没人这么做,所以这么做肯定不对’。但是,这么想真是太荒谬了。你需要从零开始建立你的逻辑推理,物理学上,我们叫‘从第一性原理开始思考’。你从基础概念开始,然后从那里开始建立你的逻辑推理,最后再看你的结论到底成不成立。你的结论和其他人过去得出的结论可能一致,也可能不一致。” 埃隆·马斯克的那种思维方式原本每个人都有,但正如上文中所述的那样,被正常的知识和教育给遮蔽了。 所以,我们应该敢于敲碎每一个人的玻璃罩子,敲碎每一个生命的局限性,敢于去碰触那些大问题和本质问题,敢于在无限的思维张力中去呈现生命的无限精彩。 ## 第六章 万物至理:宇宙的终极密码 一个“终极理论”,它是一个极简方程,这个方程能统一所有 公理或第一性原理并不是逻辑推导出来的, ## 第七章 从众效应:“真理”的真相 一种是真理符合论;另一种是真理连贯论。 但悖论是,对人而言,根本没有独立于“主观信念”之外的“客观事实”,或者说所有的客观事实都存在于我们的主观信念当中。 人类的感知系统,不是为‘求真’设定的,而是为‘求存’设定的。” 在人类与客体之间永远隔着一条大河或者深渊,我们永远不知道河的彼岸是什么。就像康德所说,我们完全无法了解真实的客观事物,能够知晓的只是表象,即所谓的“现象界”,而真实的世界被称为“物自体”,所以我们只能认知现象界,却无法认知物自体。 我们的信念有直接经验、事实证据的其实少得惊人。多数信念(甚至全部信念),我们相信它们,是因为它们与我们所在的群体信念体系连贯所致。 “众人皆醉我独醒”其实是一种更可怕的状态。因为从众效应就像一个群体信念黑洞,独自对抗黑洞的孤独感和无力感需要极大的定力。这也是为什么在现实中,很多人认识到了群体信念的缺陷却始终不敢言于人前,个体的清醒在集体的狂欢中从来都不会引人注意。 我们还是应该想着如何打破从众天性的限制。因为物种的进化总要依靠出现相对突出的个体,即便一个人的力量相对微小,但随着打破限制的人越来越多,人类终将打破这种限制,走向更远的未来。 ## 第八章 批判性思维:我讲的可能都是错的 但在争吵的过程中,这些摩擦或矛盾会逐渐上升到人格与尊严的高度。当我们感受到尊严受到侵害时,实际上就是“我”的存在受到了威胁。 我们所遭受的最大伤害不是来自所谓的犯罪分子,也不是来自天灾,而是道理之争带来的自我屠杀。 查理·芒格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如果哪一年你没有破坏至少一个你最爱的观念,那么你这一年就算白过了。” 美国企业家瑞·达利欧( Ray Dalio)在《原则》一书中提到,“如果你现在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,那么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”。 不可知论”不但没有造成虚无,反而是进步的动力,敢于打破一切认知边界,成为“科学革命”的主旨精神。 罗素说:“这个世界的问题不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,而是傻子们坚信不疑。”